长城小站 ::   您正在浏览:长城保护 〉专题报道 〉走马长城 —— 山西长城保护现状调查

走马长城
图/文:山西晚报 梁保忠 吕国俊 2005.08~11 整理:带刀行者

走马长城(10) 杀虎口重振雄风
带刀行者 于2005-11-04 21:52:47发表于长城小站
9月27日上午,瓦蓝的天幕下,几朵淡淡的白云低垂。

登上正在修建的杀虎口城楼,手把垛口往北望去,绿树掩映中的杀虎堡村炊烟袅袅,鸡鸣犬吠,恍如世外桃源;往西眺望,群山偃伏,势若龙虎;向南看,省道虎山线(杀虎口—山阴县)逶迤而去,稍远的路两边各有一排新建的仿古建筑,那是待开发的杀虎口商贸一条街;东面,首先入眼的是乳白色的宏大建筑“长城博物馆”,馆前有一尊康熙皇帝骑马出征的雕塑,闪着黑亮亮的光泽,显示着杀虎口的辉煌———当年,康熙西征噶尔丹凯旋后,曾在杀虎口痛饮庆功酒。

记者从山西外长城北起点天镇县出发,沿长城一路走过来时,沿线不少地方表示有意开发境内长城发展旅游,但最多只是把通往长城的土路修成了油路,并无实质性建设。早就听说右玉在杀虎口搞古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没想到手笔竟如此之大!

指说当年气势雄

“哥哥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脍炙人口的二人台“走西口”中所唱的“西口”,指的就是杀虎口。

从16世纪末开始,历经明清两朝四百多年,中原地区通往内蒙古、外蒙的主要关口杀虎口,是山西人外出务工经商的必经之路。山西人走西口多是在本地无法谋生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选择,但也有山西人在“走西口”中发迹的,比如著名的灵石王家大院、祁县乔家大院的先祖。据称,清康熙西征噶尔丹时,以杀虎口为几十万西征大军的大本营。灵石静升村的王谦受、王谦和兄弟二人,随军贩卖军需物资,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山西富绅。当时在杀虎口起家,买卖做得最大的是“大盛魁”,明末清初发展成为中国北方商界最大的商号,从业人员六七千人,仅用于保卫驼队安全的狗就有几千只。

杀虎口地处山西省西北端,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接壤。东、西、北三面倚山,自古为军事要塞。清代以前,这里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南扰中原的入口,也是历代封建王朝出兵北讨的必由之路。春秋战国时期,杀虎口称“参合陉”,后随历史的变迁几易其名,明称“杀胡口”,清康熙年间,为缓和民族矛盾而改名为“杀虎口”。

清代开始,杀虎口的军事地位逐渐下降,而商贸活动却不断升温。当时堡城内店铺林立,集市繁荣,蒙汉商贾频繁往来。顺治年间,清政府在此常设税务监督署,专门征收边境贸易进出口关税,年解税银13万两,俗称“日进斗金斗银”。随着商贾云集,一度时期杀虎口人口骤增,极盛时住户达3600户,近5万人。各种衙署、庙宇、学堂、牌楼遍布堡内外,宫观寺庙共有50多座,其繁华远近闻名,人称“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直到民国初年,京包铁路修通,杀虎关税务监督公署移至内蒙古丰镇,杀虎口才渐渐衰落下来。

残碑断桥忆往昔

从正在装修的长城博物馆南侧的水泥路东行不几步,便看到一座小石桥,桥侧写着3个字:“通顺桥”。这是过去走西口者的必经之地。踏上一段名曰“敞路坡”的黑石路,就来到明嘉靖二十三年修的杀虎堡,现在堡墙基本完整。

在敞路坡的尽头,住着一户人家,80岁的刘婴孩老人正在座西朝东的门口坐着。他告诉记者,他父亲过去就在杀虎口的大关(税务监督署)伺候人。他指着东北方向的庄稼地说,他小时候,门前这一带全是房子,没有庄稼,南面的大街上摆满了栏柜。当时杀虎口有50000人,现在有办法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不到1000人了。“过去这里的人基本不种地,都做买卖呢。”记者说要去堡里转转,老人长叹一声:“都拆成灰巴了,没个转头了!”记者听他语气十分伤感,便问他过去光景好还是现在光景好,他说:“过去是有钱人好,穷人可忄西惶呢。还是现在好啊!”

古关新景美如画

据右玉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2002年开始,该县把杀虎口开发项目作为全县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在保持长城和古堡原貌基础上,计划八年内完成八大景区建设。截至目前,一、二期工程已完工,除上面提到的景观外,新修了杀虎口棋盘广场,广场按中国象棋布局,棋局为一盘和棋,象征各民族经过战争走向和平;长城西侧将建“九曲黄河阵”迷宫生态景园,并建有探月亭、揽月亭。其他景观还有:恢复万全桥水上长城景观,建设游牧民族度假村、晋北民俗度假村等。全部工程预计投资1.4亿元,建成后预计年旅游收入100万元。届时,一代雄关杀虎口,将有望再现商旅辐辏、“日进斗金”的繁荣气象。

本报记者 梁保忠 文/图


山西晚报 2005-10-10


编辑:火箭人
[ 返回 ]

[相关链接]
热爱长城,热爱生活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05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