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4-10-28 Thu

龙泉峪西向长城搜索记(五)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五)
由山脊降至沟底,地势开始平缓,山楂树、栗子树、核桃树满坡皆是。进入村子,狗狂吠起来,小街上却无一人。继续向村里走去,有七八个人坐在路边晒太阳,这当然是一个了解长城的好机会。
我首先和一位老者搭上了话:“大爷您好,我刚从上面长城下来,咱们这儿的山真是太美了,还有长城,太好了。咱们这个村叫什么村啊?”
乡亲们听到这些,由衷的笑了,有人往我手里塞了一把山核桃,一个抱孩子的妇女拿来石头要给我砸,我不好意思,急忙向他们敬烟。
老者七十四岁,他不解的问道:“这儿叫杨树沟,看长城?怎么走到这来了?这儿哪有长城啊?你现在离长城十多里地了”,看来我走出很远了。
我指了指远方的大山:“我就是从上边下来的,有长城啊”
老者看了看我指的山:“那是南大梁,那哪儿是长城啊,长城到半截楼子就到头了,再没有了”。
我急眼了,长城在他嘴里怎么这么轻松的就没有了?怎么又出了一个“半截楼子”?我爬了大半天难道爬的是老百姓家修的院墙不成?
“半截楼子在我们东边,所以我们它叫东楼,东面的龙泉峪管它叫西楼,长城修到这儿就到头了”。
我心里就象半截楼子一样凉了大半截:“不能够啊,我就是顺着您说的这个东楼走的,长城在南大梁一直有啊”
“你说的是那个墙啊,那是干插墙,不是长城”。
我终于明白了,当地乡亲们把边墙和干插边看做两回事,只不过他们习惯说成是“干插墙”。
十里不同天,看来以后出门还要多了解些当地的习俗。有一次,我在一个只有十五户的山村里向两位老人打听上长城的路,他们竟然不知道,最后我被逼急了,说了一句:你们村山上的边墙不明摆着吗?怎么能不知道?他们才恍然大悟。在闭塞的山村里,语言就象活化石,变化不大,比如:长城边、口、门、北国、干插墙等。
听老者如是说,我又从半截子往上热乎起来:“对对,一回事儿,我说的就是干插墙,这墙在南大梁往哪儿去了?”
“南大梁再过去的干插墙,在我小时候就没有了”
几个妇女插话了:“你就直接告诉人家不就完了,干插墙通上口、下口”。好,这就和地图吻合上了。在遥感地图上,长城从龙泉峪向南到达上下口便向西方的边墙子去了。
“上下口然后通哪里?”,没人回答。我启发道:“是不是边墙子啊”
一位妇女接过话:“就是边墙子,从村边路过,后面就不知道了”,她觉得回答的不圆满,继续补充道:“当年八路军在半截楼子上还和日本人打过仗呢,日本鬼子就住在大庄科”。大庄科就在龙泉峪村北面几里地,地图上有。
提到老话,老者话多起来了:“听老辈人说,孟姜女就是永宁城的,秦始皇修长城,她到长城找女婿,长城险的连鹰飞过去都要仰头,所以叫鹰飞倒仰十八蹬”
“您知道鹰飞倒仰在哪吗?知道箭扣吗?”
“不知道,只是听老人说过”
看来鹰飞倒仰十八蹬的地名和传说,很久以前就有了。
“咱们这里的干插墙基本没有了,是不是都给村里扒了?”
“这墙没用了,都废了,大家上去扒墙盖房,时间大概是刚解放……”
看来这墙在解放前还保留着。
通过这次搜索,我搞清楚了几个问题:
1、龙泉峪向西南还有长城,并没有消失,与边墙子村的长城属于一体。
2、从龙泉峪西楼开始,长城形制改变为“干插边”。
3、实地考察并结合老乡介绍推断,从这里到上下口、边墙子,也都是“干插墙”,由于粗糙风化,加之人为破坏,墙体基本消失,只留有地迹线。在人迹罕至处,仍保留有墙体。
4、至于从居庸关到禾子涧的长城,一脉相承,按道理也属于“干插边”,但没有前往探察,不敢妄自菲薄。
行前,边墙子搜索长城未果之事如鱼鲠在喉,此番终能释怀,可安心回家了。

图1:目力所及之处,一道窄窄的白线在山脊荒草中通向远方,这就是干插边的遗迹。
图2:大雾散去,山下沟底出现了一个小山村,他是我的下一个目标.







穷诗书于 2004-10-28 19:39:08 发表在分类:明边搜寻
(48335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