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长城·班超建功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时间: 2004-8-3 9:34:00 来源: 新疆日报
屹立千年的哈密长城
从星星峡进来,穿过五船道、苦水、烟墩、骆驼圈子、圪塔井、大泉湾到哈密,进入西域后,一路星星点点,光听听路过的地方名称,就充满了风尘仆仆的味道,也就知道这一路的艰苦卓绝了。丝绸之路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进入哈密后,这一路沿烽火台蜿蜒而下,指引着前进的道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风光就是这样的阳刚大气。在落日的余晖下,一种苍茫的雄浑之气从边陲大地升起。遍布于哈密、巴里坤、伊吾县的烽火台,倔强地屹立在古丝绸之路上,承载着历史的沧桑。随着探险旅游热的兴起,边防烽火台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烽火台便是史书中记述的“烽燧”。出了玉门关、阳关进入西域之后,长城便以烽燧形式逶迤游弋于边陲大地,直到草原之路以及罗布泊。烽火台首先出现在了边陲哈密,因而可以说,“哈密是新疆长城的起点”。据古文献载:“烽,侯表也;燧,塞上亭,守烽火者也。”烽燧表达出两种意思,其一是指火或烟这种信号,其二指为发信号而设的建筑物。白日升烟为号者称为烽;夜晚燃火为号者称燧。烟以黄羊、骆驼等干粪燃烧为主,但狼粪最优,故叫狼烟。守护烽火台者如发现有百敌则举一烟,千敌举三烟,五千以上便举四烟。据查考,至今新疆哈密地区的尚存古代烽燧51处(为新疆之最),其中,哈密市19处,巴里坤县有28处,伊吾县 4处,其中部分为汉朝和唐朝所建。这些遗存的烽火台,直至清代还在使用。
由于丝绸之路伸延到哈密且翻过天山到达巴里坤后,便是草原之路,所以从哈密到巴里坤之间,烽燧便成了指引商队和东西方使者穿越丝绸之路的航塔和指南针。
新疆哈密之烽火台逶迤至巴里坤后,巴里坤烽燧以县城为中心向四条线路辐射:(1)东面沿伊吾谷地经下马崖至甘肃;(2)南面向南山口伸延;(3)西南一路至七角井,另一路至木垒;(4)北面一路经三塘湖、老爷庙直抵蒙古戈壁阿尔泰;另一路又折东至伊吾。巴里坤烽燧每5公里一墩;远处则10公里一墩。这些烽燧高8至13米,一般建在水草茂盛和距水源最近的地方。
从敦煌到哈密大门——星星峡,可以看见5座残破的烽燧,它像5只古舟航行在沙海戈壁中,所以这里又称为“五船道”。《汉书西域传》说:“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
除了哈密、巴里坤之外,楼兰现存的11座烽燧也是比较完整的。楼兰往北延伸的烽火台,向东与敦煌、哈密一线的烽火台相连,向西则与西域都护府治所——乌垒(今轮台县)一线的烽火台遥相呼应。汉代的长城到哈密后就以亭的模样出现了,因而在唐人诗句中,就有过“塞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的生动描述。长城就是以这样的顽强姿态伸延进西域,它在宣告行使国家主权的同时,也把贸易的护栏修到了边陲,修到了帕米尔高原的脚下。
来到玉门关,你还可以看见一道为沙砾掩埋的蜿蜒向西的城墙。细细一看,这城墙是用沙土和树枝夯筑而成。往哈密方向,每2.5公里左右就有一个亭燧。这是典型的汉代长城,汉时匈奴主要集中在新疆哈密和巴里坤一带。汉代的烽燧属于军事防御体系,因而它便沿着哈密和巴里坤一线建造。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就动用60万民工,自敦煌西开始,一直将烽火台修筑到罗布泊,敦煌千佛洞壁画上,就有这段西域长城的记录。哈密烽燧也是哈密长城,从目前挖掘的程度看,出土的铁器、铜钱、箭头等,可以充分证明汉代这条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性和这条丝绸之路昔日的繁华。
哈密长城是温馨的,从汉唐到宋元,有多少人回回头,哦,过了玉门关,春风依旧暖。
到清代时,哈密的驿站已有了22处,进一步完善了哈密商路。此时,加上新修的烽燧,无论从数量上来说,还是从质量上来讲,都已远远超过汉唐。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路过哈密就感叹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要是岑参活到清代,那还不知道得感叹成什么样呢?
班超建功在哈密
班超最感慨。
他在西域干了一辈子,七十多岁垂垂老矣,这位建了一世功勋的将军,叶落归根的思念越来越重。他上书朝廷:“……臣不敢望见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公元102年,班超启程回归洛阳。
从西汉张骞凿通西域后,到东汉,西域一直是汉朝和匈奴的必争之地,到了班超这个时代时,已进入白热化程度。
东天山,天山庙的旁边,班超像一身戎装,意气风发。
这位投笔从戎的书生跟随名将窦固转战西域,公元73年,在巴里坤蒲类海班超以假司马的身份率兵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匈奴后,一举收复哈密,把匈奴赶至巴里坤湖以北的大漠。胜利后,汉军为班超刻镌《班超记功碑》,表彰他的卓越功勋。这块碑以后被唐太宗的大将姜行本西征磨掉刻成《姜行本记功碑》。哈密总共有5块著名汉碑,分别为:班超碑、任尚碑、裴岑诛呼延王碑、沙南侯碑、焕彩沟碑,班超碑是最早的一块碑。至今,在巴里坤还有一处叫做“班超饮马泉”的地方。从一介书生到挥戈驰骋的将军,班超在哈密完成了人生的升华和人格转换。
西域的胜利,使汉明帝又惊又喜。惊的是战线如此漫长,给养是个大问题,一旦给养不能及时跟上,西域随时会落入匈奴之手,喜的是西域终于在窦固部队的浴血奋战下,收复在望。如何解决这个头痛的问题呢?正忧郁时,太监报,窦固有奏章报来,明帝拿起奏章,一看,“哈哈,真乃天助寡人。”
怎么回事呢?
这是班超做的一件极有价值的事。
战胜匈奴后,班超就深深感到,由于战时紧急,有时后勤在粮食问题上往往拉后腿。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班超带着一些士兵信马由缰,马们拉着班超和士兵们走着走着,忽然加快了脚步,班超一惊,以为有敌情,凝目四望。忽听士兵们喊到:“那有人,还有庄稼!”班超一看,果然,不远处,就有一些人在耕作,田里种的居然是小麦和大麦。正惊奇间,忽听的耳边水声震天,正想着怎么回事,饥渴的马群已疾驰到一条河边低头饮起水来。班超大喜过望,这真是大汉的福气啊!这不是一个现成的屯兵之处嘛!想到这,他喊来一个士兵,说:“你去问问,此河如何称呼?”士兵一个趟子跑到田里,一会跑回来:“将军,此河称为白杨河。”班超点点头,心想这可真是个理想之地。这一带居民较多,已开始种植大麦、小麦,如果部队也种麦的话,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给养的不足,况且地理位置扼西域襟喉,同敦煌、安西唇齿相依,和朝廷联系非常方便,想到这,班超一挥手:“走,回去。”回到军营后,班超兴奋地把想法给窦固作了汇报,窦固一听,感到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主意,高兴地拍着班超的肩膀:“你小子真是个将才!你大哥班固是我们汉朝的大才子,你又将是我们的李广啊。”
方案报到汉明帝的案头。明帝大笑:“真是个好主意,一举双得,既解决了长途运粮的不便,节省了财政,又可以稳定军心。”明帝边笑,边叫人拿来地图,他要看一看窦固和班超所说的这个地方在什么位置。明帝打开地图,目光掠过敦煌,看到了伊吾庐城。他不觉自言自语:“这明明就是西域的眼睛嘛。好地方啊,给个什么官职能体现出来呢。”边踱步边想,连皇后进来都没注意,皇后一笑,说:“皇上又为国事操劳呢?”明帝抬头:“原来是皇后,我正为一事拿不定主意,你来看。”顺手把窦固的奏章递给皇后,皇后接过细细一看,不觉一笑:“皇上,这有何难?窦固不是说得很清楚吗?宜禾,宜禾嘛。”明帝“哎呀”一声,一下抓住皇后的手:“一语惊醒梦中人,就封为宜禾都尉,立即下诏。”
土地肥沃,适宜种五谷、桑麻、葡萄,这当然要归功于白杨河的潺潺流过和滋润了。拉甫乔克承担了这一使命。当时拉甫乔克称为伊吾庐城。放在四堡,除去白杨河丰润、土地肥沃外,还因为四堡、五堡连接着敦煌,和河西走廊息息相通,可以保持快捷、畅通的联系;西面还连接着鄯善、吐鲁番,北面由小路翻越天山直达巴里坤。堪称咽喉之咽喉,近可以攻,退可以守,白杨河的奔腾更天然增加了易守难攻的味道,不选这还选哪里呢?窦固和班超的眼光不愧是军事家。
窦固接旨,不觉和班超会心一笑。哈密,就是宜禾嘛。白杨河的丰润帮助汉朝下定了重整西域的决心,伊吾庐城变成了屯城。
(黄适远)
新疆日报
转帖于
2004-08-03 09:34:00 发表在分类:
长城新闻 中
(48873次点击) |
编辑 |
删除 |
关闭匿名评论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