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亚的博客
 阅读在五月 

2003-09-21 Sun

[转] 苗家女定格山寨“天外天”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2003年09月21日09:35 新华网

  新华网太原9月21日电(记者丁若亭沈敏)一台小小的傻瓜照相机,不仅记录生活,也改变生活。一群来自贵州边远村寨的苗族妇女用相机给寨子修通了公路,给家里接上了自来水,他们对村寨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寨子里终日劳作的男人。

  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3位苗家女子,成为平遥古城灰墙旧瓦之间的一道亮彩。四面墙上挂着彩色照片,那是她们自己拍摄的作品。


  这个名为“她们记录她们”的摄影展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为数不多的非职业摄影人的展览。一群最高学历只有小学六年级的农村妇女用她们粗糙的双手捧起从未触摸过的相机,以她们独特的视角记录她们真实的生活——背水、做饭、洗衣、烤烟草、染织、带孩子……日复一日的艰辛,以及在这种艰辛中仍保持着的对生活的热情。杨昌萍、杨兴芬和杨大妹,来自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华乡新寨村,她们的寨子在离贵阳200多公里的深山里。这个族群名叫箐苗,在全世界仅存近5000人,妇女头上要戴长长的如同牛角一样的装饰,所以又被称作长角苗。

  因为资金太缺乏,有机会走出山寨,参加国际摄影大展的只有她们3个。带着50多幅摄影作品,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离开云贵高原来到黄土高坡。“第一次出远门,原来外面的世界好新鲜”。“她们记录她们”的设想源自一个国际基金组织关注贫困地区妇女生活的计划。在基金会的资助下,从去年8月开始,来自贵州媒体和社会科学院的6位志愿者在偏远的农村选中了6位相对比较开朗积极的女性,发给她们几台价值200多元的傻瓜相机和胶卷。

  复杂的摄影技巧被贵州画报社记者武敏简化为3个段落:打开镜头盖,眼睛贴到取景框,稳住手、按下快门。之后的几个月当中,6名志愿者利用空闲时间往返奔波于城市和村寨之间,带来新的胶卷和洗出来的照片,再收回她们拍好的胶卷。

  26岁的杨兴芬忆起第一次拍照的情景:有一天,村里的一个男人正在犁地,辛苦得很,我想给他照一张,可他说:“照来干哪样?照来要当兵呀?我这么老了,不能当兵了。”人家不愿意照,我也是第一次给人家照相,害羞得很。

  但后来,“村里很多人都穿得漂漂亮亮地邀我们去家里照呢!”杨兴芬口气里有着自豪,毕竟,这种变化是她们和她们的相机带来的。

  今年“3·8”妇女节前夕,她们的作品在贵阳市展出,反响热烈。贫困的边寨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就这样,公路和自来水都通到了她们的寨子里。志愿者之一的贵州电视台记者王丹说:“一台相机让她们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也让她们有机会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她们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寨子里的人也对她们刮目相看了。”

  展览中,一幅照片的说明这样写道:“女孩大了就要洗一家人的衣服,男生不洗衣服,男生洗衣服做饭要遭人笑的。”这些用照片记录下来的苗寨里再朴实不过的生活,把一个完全陌生的场景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在慨叹她们勤苦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今天取得的成就感到欣慰。摄影让她们学会用另一种工具,另一种语言来表达自己。志愿者们感到欣慰的是,一台相机,打开了这些农村妇女的内心;学会拍照,让这些背负生活重担的妇女找到自信。

  来自人民摄影报的马丽亚也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影展,她希望借助影展,让社会关注到图片所记录的生活状态,并且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改善它。

图片:前来山西平遥参加展览的6位作者中的杨昌萍(右)、杨大妹(中)、杨兴芬(左)身着民族服饰走在平遥古城县衙古戏台前
新华社 记者申宏摄



转帖于 2003-09-21 09:35:00 发表在分类:公众评论
(53180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