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柱础的一些学习笔记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看到一张小日本法隆寺柱础的图片,它的柱础为自然石的模样,并非如我们进行过加工。看不懂日文,仅凭猜测,似乎不只是法隆寺为自然石做柱础,这种模式恐怕可以算作是日本古建筑的一个特色。法隆寺兴建于飞鸟时代,南北朝至隋的那会儿,我们已经有了很完整的柱础样式,断没有学而不精不会将石料切割整齐的道理。倘若说是地域原因,则除了日本多地震之外,气候上并无太大的不同。而地震对于建筑的影响,似乎只有中心柱这一项让小日本有了一些好处,自然状柱础与整齐的柱础对地震的承受力应该是相同的。其原因还是不明了,只能待日后查书再作答案了。
倒是因了这个缘由,突然有了一些对于柱础梳理的想法,花一些时间,简单将一些朝代特征归纳一下,就算是做个学习笔记吧,以便日后交卷给老J的论文所用。嘿嘿!
柱础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础与踬。础为承托柱子之受力的那部分构件,而踬则处于柱子与础之间,起到隔潮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柱础都具备础与踬,早期建筑可能会将柱子直接摆在柱础之上,到了宋代之后,踬就比较普遍了。明清建筑多有踬的存在。
柱础并非只有石制,也有木制。而江浙一带还保留有木踬的很多例子。以江南地区多潮,倒是不难解释这个原因。不过,也只能算是猜测而已,没做过具体的研究。现存最早的柱础,乃石柱,为安阳的殷墟出土,其上已有雕文。六朝之后,受佛教影响,出现覆盆莲花的柱础,并一直延续到明代。唐代覆盆莲花的图案较六朝肥大一些,而宋代则是一个柱础最有特色的朝代,出现牡丹花、龙凤纹、狮兽、蕙草等图案。元代的建筑比较简单,其柱础也多采用素覆盆的方式,而不加以雕琢。明代的皇家建筑开始普遍采用方形柱础,清初则出现一些圆鼓形、圆柱形的柱础,至道光之后,则又出现六边形等,至光绪之后,流行莲瓣式,雕刻工艺也日渐繁复,工艺虽巧却有拥挤丑陋之态。
柱础有单层与多层两种,多层以晚期为主。建筑上有南北差异,则柱础在后期也有很大不同,南方多雕饰繁复,且多用鼓式,这在江南的民居当中有很好的体现。而柱础尺寸的演变则是日益减小的过程,早期建筑的体量比较大,因而柱础也比较巨,而晚期则偏小。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想法与总结,肯定有错误与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够帮忙指点。谢谢啦~~嘿嘿!
阿印于
2007-11-09 21:11:53 发表在分类:
大隋印记 中
(49131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