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寻梦之柏林寺真际禅师塔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从县生产资料局出来,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柏林禅寺。这所北方地区最大的寺院,果然恢宏壮观。之前曾听闻某人说寺院修得金碧辉煌、红得闪人。但我跟大毛行走在甬道之上,感觉的却是轻风徐来的悠然。除了旁边不时有三五大婶吆喝着卖香之外,诺大的寺院给人的感觉还是很清幽的,大婶们也仅仅只是在香炉四周活动,并且声音不敢放大。所以,那些回廊、鼓楼以及经阁之前,依然有些许的宁静与平和。喜欢那种淡淡的感觉。也喜欢寺院整体的氛围,不局促的格局。
柏树依然林立寺院之内,而绿色的灌木也在鼓楼与塔之前茂盛的生长的,整个寺院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不喧闹也不势利。得知这里曾经是赵州祖庭,又得知这里曾经被夷为平地,还得知主持净慧禅师沿门托钵从而平地起楼,不由对这所寺院又加重了一些亲近与敬佩之感。果然,“平常心是道”。
柏林寺据说创建于东汉末年。它在历史上几经兴衰,名称多次更改,隋唐时期称之为观音院,北宋初改称永安院,金元时期更名柏林禅院,明代始定今名柏林寺。柏林寺在清代之前,一直是名刹。民间曾有“赵州水、曲阳鬼”的说法,传说柏林寺摩尼殿内的壁画与曲阳北岳庙内的均出自吴道子之手。当然,后来得到证实柏林寺内的壁画乃是明代的画工何生。清代末年衰落,两间大殿毁坏与我朝的动乱时候,仅剩下几块残碑和两方唐宋时期的真际禅师线刻像石,以及残缺的元代的真际禅师塔与20余株劫后余生的古柏。当年,净慧禅师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番景象。而今我们诉说起来,依然心里怀着很难过的心情,何况净慧禅师乃是亲眼目睹呢?
所幸,柏林寺有净慧禅师,所以得以重振禅门。而今的柏林禅寺占地80亩、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虽为仿古建筑,但修得颇为大气,古风依然。细节处可见净慧禅师之用心。柏林寺以生活禅普及赵州禅师的理念,从而影响了很多人。现在寺院对外允许居士挂单。挂单的居士要交上约20元的费用,就可住一晚,但需谨守佛门规矩。因我跟大毛正赶上柏林寺内有活动,活动持续到1月28日止,期间不可以随意撤离,所以俺们两个闲人也不想麻烦大和尚了。嘿嘿。
后院正在禅七,不敢在院内多做叨扰,简单浏览了一番寺院结构之后,就赶去拜谒真际禅师塔了。
真际禅师塔位于寺内普光明殿右前方,从寺外便可看到。寺内结构上因有塔,从而将钟楼与鼓楼合并置大殿左手。从而造成一塔一楼的格局。附带说一句,虽然是仿古建筑,但俺依然很喜欢钟鼓楼的样式。此塔乃是赵州古佛从谂禅师的舍利塔,因其在柏林禅寺内,故俗称柏林寺塔。
塔建于元代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为砖木结构的密檐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七级。举高39.5米,坐落在高达2.5米的方形台基上。台基分上下两层,下层石砌、上层砖砌。塔的下部为砖制须弥座。须弥座上部用砖仿木构,做出斗拱、平座。平座上浮雕围拦、格子栅栏和花卉等装饰图案。以四层仰莲承托塔身的第一层。塔身第一层的高度约占全塔总高的三分之一。东西南北四面以砖刻壶门,另外四面以砖刻格子棱窗。正面有石匾,上用楷书阴刻“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十六个大字,左侧楷书阴刻“天历三年孟春上旬吉建”十个小字。塔一层飞檐用木制,二层至第七层改用砖雕。出檐长度逐层收敛,各层檐角均系木制,其脊上立一尊铁质罗汉像,下吊风铎。
塔曾毁于上个世纪60年的动乱,之后又遭遇邢台地震造成塔刹震落。1997年,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资百万元,将塔修整一新。而今之塔,已然是大修之后的样貌。只能说,相对其他地方,这塔修得还算成功吧。
从谂禅师乃唐代高僧,曹州(今山东曹县)郝乡人,俗姓郝。幼年因穷苦出家于本州通院,而后,剃度于嵩山会善寺,受法于南泉山普愿禅师,他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其八十岁时行脚赵州,被众僧迎入观音院(即柏林寺)驻锡,住持该寺三四十年,开创赵州禅之风,佛教多有公案存世。比如:“庭前柏树子”、“如何是赵州”、“狗子无佛性”、“麻三斤”、“吃茶去”等。被唐代佛教尊称为“赵州古佛”。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从谂禅师圆寂,寿高120岁。唐昭宗谥封他为“真际禅师”。元天历三年(1330年)修建真际禅师塔。
真际禅师塔于195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升为第六批国保。同样,其实就塔的建筑而言,升至国保有些超标了。但不可不能说真际禅师塔对于佛门的意义,因此,也就不加妄言了。柏林禅寺,很幽静的去处。大毛说,倘若再有时间,当再去参加禅七,静静体会生活禅的意味了。欣然同意。喜欢寺门口净慧法师所撰写的对联:“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
阿印于
2008-01-30 16:58:55 发表在分类:
走走停停 中
(48021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