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明清青花瓷器展览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2008年10月28日,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的“馆藏明清青花瓷器展览”在该馆陈列大楼一楼临展厅开展。该展览是省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精心制作的又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展览,共展出馆藏明清青花瓷器122件(套)。展品均从省博物馆馆藏万件陶瓷藏品精选而出,器形丰富,品种多样,较全面地反映了明清各个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明清时期,国内外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文化、科学、艺术空前繁荣,并显向外扩张之势。在中国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变革,明中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中国古陶瓷史迎来了转变期。中国的瓷器不仅在数量上突飞猛进,工艺和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彩瓷的绘画题材和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广东省博物馆在馆藏数万件陶瓷藏品中精选122件(套)馆藏明清青花瓷器于2008年10月28日对外展出。展品器形丰富,品种多样,较全面地反映了明清各个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青花属于釉下彩,是白地青花瓷器的专称。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河南巩县窑的产品;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景德镇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明初的青花瓷器较多地延续了元青花纹饰丰满的特点。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此期器型主要有瓶、罐、碗、杯、盘等。工艺水平比永、宣时大为逊色。
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正德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犷。
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以小件器为主。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
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此期的年款器甚少。但民窑器由于朝廷的控制力减弱、官窑工匠和原料的外流而大放异彩,精品较多。精品使用的钴料是浙料,发色清丽,纹饰绘画逐步吸收了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生动而富于个性。
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纹饰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画面布局较丰满,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纹饰内容较多图案化的缠枝花纹,或寓意吉祥的图案。
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较咸丰、同治时产量大增,生产了大批的日用器、陈设器、祭礼用器和仿古器。仿康熙器水平较高,有的几可达到乱真的程度,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 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宣统(1909—1911)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
阿印于
2008-11-06 17:38:45 发表在分类:
江湖通告 中
(48296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