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瑰宝——河南文物精品展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2009年2月25日,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东临展厅推出的《中原瑰宝——河南文物精品展》正式对公众开放。
河南博物院从2009年2月23日起开始对主展馆陈列及相关服务设备、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整个工期约7个月,工程将于今年9月底全部完工,河南博物院也将于国庆节前全面开放。
在此期间,河南博物院施工部位的展厅全部关闭。为满足社会公众的参观需求,我院于2月25日起,在主展馆东临展厅推出了《中原瑰宝——河南文物精品展》,这个展览展出的是河南博物院所有文物精品中的精品,展示的是近百年来中原一带考古出土文物精华中的精华。
骨笛——“中华第一笛”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000年)
舞阳贾湖出土
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符号可见,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位于第6孔与第7孔之间的小孔,用来调节音高的误差。经测试,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七声音阶来源于西方,骨笛的出土,证明了早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所具有的音乐水平,因此,它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石磨盘、石磨棒——最早的粮食加工器具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000年)
新郑市裴李岗出土
原始的粮食去壳碎粒工具。制作比较规整,磨盘平面呈椭圆形,底下有4个矮足,琢制而成。由于长期使用,盘面中部已被磨成凹弧形。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此类石磨盘与石磨棒都随葬在女性身旁,表明当时粮食加工的任务是由女性来完成的。
图版:石磨盘、石磨棒的使用方法
彩陶双连壶——永恒的情谊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1972年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
此壶红衣黑彩,两壶并列连接,腹部相接处有一椭圆形口相通,器表布满平行线条,古朴流畅。在众多绚丽多彩的仰韶文化彩陶中,双连壶以其独特造型和新颖的构思,力压群芳,被誉为中国彩陶之冠,
双连壶是一种饮酒器皿。使用时两人各衔一壶,同时饮用。这种饮酒习俗在现在的少数民族中仍有延用,它是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
白衣彩陶缽——史前天文历法之谜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1972年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
造型圆润流畅,呈现弧线美。在宽大突出的肩部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其上用黑、褐两色绘两周纹饰,上周是以三个梳形纹为中心的三等分圆周布设,下周为六组由短线、对顶弧形三角和圆点组成的纹饰。彩绘色彩明快,内容或与天文历法有关。
彩陶壶——史前文化交流的见证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距今4500-4200年)
淅川县黄楝树出土
长颈、折腹、高圈足的造型别致而优雅,黑彩旋涡纹彩绘装饰更显得富丽堂皇,不愧是屈家岭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屈家岭文化以江汉平原中心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而在豫南、豫西南地区发现屈家岭文化遗址,可从中看出史前中原地区与江汉地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交流、碰撞与融合。
平底爵——中国最早的青铜饮酒器
夏末商初(公元前1600年前后)
1974年新郑望京楼出土
薄胎,长流,尖尾,束腰,平底,有鋬,三棱形锥状足,近流处立两矮柱,素面。器物造型简朴,具有早期青铜器的质朴风格。它流线型的器身上,长流口与叶片状的尖尾形成均衡的对峙,整体纤秀而简洁,体现出一种率真之美,反映出先民对美的深切而独特的感觉。
爵是夏商礼器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饮酒器。这种铜爵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少数遗址中有所发现,是人们探索及研究夏文化的重要材料。
饕餮乳钉纹方鼎——定鼎中原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974年郑州张寨南街出土
此鼎深腹四足,沉稳优雅,简洁有力的阴线,在器物的上腹与四足刻划出兽面纹。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其采用多范分铸而成,说明商代早期已具备了相当高的冶铸水平。
青铜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各种用途。相传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征九州。自此,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立国建都以定鼎,而国灭族亡则鼎迁。该方鼎出于郑州商城遗址中,这种商代前期的大型王室重器,提供了置帝都于中原的史实依据。
“中爯父”簋——证经补史的铭文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81年南阳郊区砖瓦场出土
上有盖,盖顶有圆形捉手;器身子口,鼓腹,兽形双耳,下有垂珥,微圜底,圈足外侈,下有三虎头状矮足。通体用直条纹、窃曲纹及垂鳞纹等装饰。器与盖对铭,铭文44字,系申国之相中爯父为祭祀其祖、父两代人所作。
对于古代申国的地理位置,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汉书?地理志》等认为申伯之国在南阳郡宛县(今南阳),而《通典》认为申国在唐代的申州(今信阳一带)。中爯父簋的出土,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争议。
七璜组玉佩——器以藏礼
西周宣、幽时期(公元前827-前771年)
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
由七个由小至大依次递增的玉璜,间以左右对称双排两行红玛瑙珠、绿松石珠等串联而成。璜上饰有夔龙纹,玉佩上部与玉项饰连为一体,玉项饰由串管、红玛瑙珠及最上部的玉龙纹饰构成。
“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焉。” 夏商周时期,佩玉的意义与作用不仅仅是佩戴美观,而且将玉赋予君子象征,使之崇高化、人格化、道德化。周代上至天子,下至王公贵族,都以佩玉作为对君子风采的追求。据研究,大型玉组佩的使用,有严格的制度,使用范围有可能仅限于公、侯等诸侯国国君及其夫人或有相应封号的贵族。多璜组玉佩是国君与高级贵族区别贵贱、等级的标志之一。
这件七璜联珠玉佩,为虢国国君所有。其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出土时置于虢国国君身上。以璜为主要构件联缀而成的联璜组玉佩在西周中晚期盛行,这件组玉佩是西周用玉礼制化的一种表现,为研究西周晚期的佩玉制度提供了实证。
莲鹤方壶——时代精神的象征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发掘现场 黑白照片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
1923年新郑李家园出土
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双翼舒展,引颈欲鸣的仙鹤,表现出的清新自由、轻松活泼的感觉,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蟠螭纹相互缠绕,不分主次,上下穿插,四面延展,似乎努力追求一种总体上的动态平衡。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莲鹤方壶造型复杂,铸作技艺卓越精湛,在春秋时期青铜铸作中,分范合铸工艺的代表作。它说明郑国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龙耳方壶——但携壶觞酬宾朋 (酒器)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8年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
壶是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也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自商代就已有之,主要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曾有“清酒百壶”的记载,所指的便是这类器物。其造型多种多样,有方壶、扁壶、圆壶、瓠形壶等等,龙耳方壶整体造型魁伟气派,以双龙为耳、以双虎为座,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形蕴含有某种动态和旋律感。为春秋青铜器之精品。与郑公大墓的莲鹤方壶相比,一南一北,堪称春秋方壶的绝代双骄。
王子午鼎——浪漫楚风 (饪食器)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9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
王子午鼎,共七件列鼎,以代表墓主身份。器内壁及底部有铭文14行84字。铭文表达了对先祖的追思,叙说王子午自己施德政于民的业绩,并教育子孙须以此为准则。“王子午”即文献所载楚庄王之子,字子庚,楚康王时为令尹。为问鼎中原的春秋霸主楚庄王第五子,楚康王时为楚国令尹(相当于丞相)。全文语词流畅押韵,是楚国青铜器上不多见的长篇美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铭文用鸟篆书写,有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誉。
王子午鼎造型呈现平底束腰形的典型楚风,让人联想到 “楚王好细腰”的故事。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细部装饰上采用浮雕、立雕、分铸、榫卯、焊接等技术。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浪漫的题材,沉寂二千多年的惊世之作,显示了楚人丰富浪漫的想象力和鲜活的生命力。
王子午鼎铭文及释文
跽坐人漆绘铜灯——中原先民的真实形象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1975年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由灯盘、灯架和跽坐人三部分组成。灯盘呈环形,内有三个烛座;灯架呈丫字形,其上连接灯盘,下端插入跽坐人手中。通体原髹黑漆,现已脱落。
这件灯分为三部分,可进行拆装,且部件之间对接紧密。人物发式、服饰刻画入微,身著右衽深衣、腰间以嵌黄铜法表现束革带钩,雕塑与镶嵌工艺达到有机结合。人物面部结构准确、表情沉静,形体塑造规矩谨严,将举灯人谦卑、恭顺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缕玉衣——万年不朽的渴望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
1986年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葛洪?抱朴子》
葬玉是古代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敛葬玉器。其主要形制有:玉琀、玉塞、玉握、玉瞑目、玉衣等。希冀借助玉之灵性以防尸腐。
汉室尚玉之甚,痴于对玉的迷信。以“玉衣”入葬的风气,源于战国而在汉代被发挥到了极致。玉衣是以许多四角穿孔的玉片,分别用金丝、银丝、铜丝甚至丝线连接,从头到脚连成一体,像古代的盔甲。作为汉代王公贵族特有之葬具,玉衣的使用根据等级不同,有金缕、银缕、铜缕、丝缕之分。发掘显示,西汉时期皇帝死后穿由金线穿玉片做成的玉衣,即金缕玉衣;诸侯、列侯以下的玉衣用银线连缀,称银缕玉衣;而王妃与长公主则为丝缕或铜缕玉衣。
在永城西汉梁王陵墓的七个墓葬中都出有玉衣,经修复,永城僖山一号墓的梁王墓中这套金缕玉衣较为完整,为全国出土为数不多的玉衣中珍贵的一件。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联缀而成,长1.8米,按人体部位分别制成头罩、脸盖、上衣、袖、手套、裤和脚套等,以及附属的玉填、玉琀、玉鼻塞、玉握等。
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复道凌空,不霁何虹”
东汉(公元25-220年)
焦作市白庄6号汉墓出土
两汉时期,建筑明器作为一个特殊的门类,在陶塑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建筑及其附属设施成为明器组群中的主体部分。仓、楼、阁、榭、房与井、碓、磨、灶,甚至猪圈厕所都被制成明器葬入墓中。河南是出土陶制建筑明器最多的省份。所出建筑明器,可以说是集南北建筑之大成,形制多种多样,不胜枚举。
这件七层连阁式陶仓楼由院落、主楼、附楼、阁道四部分31件组成。院落在主楼前,用三面矮墙围成,前墙中部开大门,上置悬山顶,两端设双阙,院内卧一陶狗。主楼为六层四重檐楼阁式建筑,与附楼间有阁道相连。阁道中间开小窗,上覆悬山顶。附楼为三层高台建筑,上大下小,逐层收敛。该模型是汉代“复道行空”高超建筑技术的缩影
乐舞纹黄釉扁壶——西域舞蹈的传入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1971年安阳范粹墓出土
胡腾舞据考是一种古代西域,今天的塔什干(乌孜别克)一带的民间舞蹈。在唐代甚为风行。在唐诗中,就有不少记载胡腾舞的诗句。如唐代诗人刘言定所描述的“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偏头促”因此,有学者认为,胡腾舞是唐代时从西域传入中原。而出于安阳范粹墓中的乐舞纹黄釉扁壶,壶身带有游牧民族马背皮囊之遗风。壶两面都饰有胡腾舞图案,中间一人起舞于莲座,双足腾跳,回首反顾,左二人吹笛、打拍,右二人击钹、弹琵琶。五人皆高鼻深目,穿窄袖长衣,系带着靴的胡装,属于当时西域人之形象,说明胡腾舞在北朝时已经风靡。这件器物,是对胡腾舞传入中原最为直观形象的诠解。
刘根造像碑——盛世隆光佛造像
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
偃师出土
刘根造像碑系嵌在一座砖塔上的铭记。内容分三部分,中为线刻释迦说法图,左右为“佛弟子刘根州一人等敬造刑记”和题名。其中的右菩萨身后刻六个形象各异的外道仙人中,头梳螺形高肉髻者应为辟支佛,这是河南佛教造像中较早出现的辟支佛形象。
整幅画面采用承袭了汉代画像石的传统的减地阴线刻技法,在轮廓剔出后,又用“高古游丝”的线条刻画细部,画面中的菩萨与顾恺之“洛神赋”所画的人物形象和衣纹多有相似之处。
刘根造像碑不仅是一件刻画细腻的线刻造像,同时也是一件书刻精美的书法艺术品。其书法工整茂密,俊逸爽朗。笔法上既保留了汉隶逆势起笔、藏头护尾的特点,又能大胆露锋取势。因此,刘根造像碑可说是“龙门二十品”之外的又一魏碑书法精品。
武则天除罪金简——沟通天神的媒介
唐代久视元年(公元700年)
1982年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疑缝中发现
金简为长方形片状,用纯度为96%的黄金制成,上刻双钩铭文63字,意为:大周皇帝武曌(退位后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虔诚信奉道教真理,渴望长生不老、羽化成仙,故特委托高人到嵩岳天门投递金简一通,乞求三官九府免除其罪名。落款公元700年(即唐久视元年)农历7月初7日。
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性皇帝,曾为大唐帝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可这样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所遗留下来的文物,除了零星的碑刻外,大都还埋藏在她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 ——陕西乾陵中,而乾陵目前还未发掘。所以武则天除罪金简,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可移动的武则天罕见遗物,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女皇武则天生平事迹及其晚年思想行为十分宝贵的物质史料。
三彩武士俑——将军金甲夜不脱
唐代(公元618-907年)
1930年洛阳出土
俑身穿明光铠甲,腰束绳形粗带,围项护,两肩有覆膊,甲附双护胸及护腹。下着条纹小口裤,足登尖头靴,凛然站立在镂孔方形台座上。俑身及台座施黄、绿、白三彩釉,釉色鲜艳。阔鼻大口,圆目鼓睛,左手叉腰,右手原持兵器已失,形象勇猛,是威风凛凛的唐代将军的真实写照。
明光铠甲,大约始出现于曹魏时期,而盛于唐代。主要的特征是胸前、背后的大型圆形或椭圆形甲板,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以增强对胸、背部的防御力,并且打磨得极其光亮,在阳光照射下有耀眼的反光,故名。明光铠较早的参战纪录是《周书?蔡祐传》中如下的话:“祐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 ’,皆遽避之。”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恰如雨过天晴
北宋(公元960—1127年)
1987年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
此瓶敞口细颈,鼓腹圈足,颈部及腹部刻折枝莲花纹。器物造型端庄典雅,线条优美流畅;蓝釉温润柔和,恰如雨过天晴;刻花自然淡雅,若隐若现。开片晶光闪闪,更添一番风韵。这件汝瓷独具匠心的设计,把色感、形体、韵律之美集于一体。
汝窑瓷器是我国宋代名窑之一,汝官窑被称为宋代诸官窑之首,传世器皿甚少。1987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出土一批汝瓷,证实了汝官窑的地点。据文献记载北宋时,宫廷嫌定窑覆烧器口部无釉,毛口部不好使用,命汝州烧造供御用青瓷。汝窑瓷胎土质细腻,为香灰色。采用满釉支烧方法形成细小规整的支钉痕。在釉中加添玛瑙末,烧出的汝瓷具有特殊色泽。汝瓷釉色多为粉青、天蓝、豆青、葱绿和天蓝等,天蓝弥足珍贵。
三彩舍利匣——佛舍利的绚烂归处
北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
1966年新密法海寺塔基地宫出土
基座按照砖石结构的叠涩须弥座制成,束腰四壁的中部各挖有一个尖拱型镂孔,镂空两侧有对称的麒麟和莲花。匣身为直口中空方形,四壁中部设假门,四周塑天王、蹲狮,并贴团花和戳印花纹。匣身和顶盖内壁刻有“咸平元年十一月三日”题记。是一件有确切纪年的三彩釉陶器。采用堆塑、贴花、刻划塑形,使人物、莲花、麒麟等的形象栩栩如生。施褐、黄、绿三色低温釉,制作工艺精湛、华美艳丽。
象牙白菜——栩栩如生,纤发毕现
清代(公元1616—1911年)
征集
用象牙雕刻而成。
白菜白帮、绿叶、黄心、褐根。菜叶层层叠叠,满布皱纹。白菜前部有一只绿体蝈蝈,蝈旁静卧一只七星瓢虫。白菜下部,附有一枝野花。
这件象牙白菜,属于乾隆之后流行的刻镂染色雕件,雕刻刀法娴熟,刻画细腻,具有超强的写实风格,反映出作者对物体精细的观察和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醉心田园、恬淡超然的生活情趣。
拂去历史的尘埃,它们依然风姿绰约、熠熠生辉。时代从原始社会开始,贯穿了中华八千年文明史。当穿梭流连于这些重归世间的瑰宝之中时,我们在这里寻找到的,正是炎黄子孙的民族之根。
http://www.chnmus.net/html/20090225/124007.html
阿印于
2009-03-16 17:54:55 发表在分类:
江湖通告 中
(47872次点击) | 标签: